挑戰大撞擊的月球形成理論

Moon@NASA

月球可能是許多的小小月亮聚集而成的,而非現身於一次偶然發生的大撞擊之後
大撞擊說是現階段最流行的月球形成理論在這個學說中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衝撞撞擊過程中飛散的物質,環繞在地球周圍再逐漸聚攏加積為月球。科學家認為這個理論簡單又優雅,一次的大撞擊就能說明多數現有的觀測,比如月球揮發物質較少、鐵的含量低、還有地球與月球間的角動量等等

不過,大撞擊模擬結果發現,組成月岩的材料主要來自撞擊的天體,而非地球,但是月岩分析卻顯示,地球與月亮在鈦、氧等同位素比例幾乎相同,就像雙生兄弟一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仍在尋找任何能修正或替代大撞擊說的其他理論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的行星科學家Raluca Rufu 與同事認為,月球與其是形成於一次的大撞擊,反而比較可能是一連串較小碰撞的產物: 當少年地球藉著加積微行星不斷成長的同時,較大的碰撞(1)會在地球周圍產生如土星環的碎屑盤,小小月亮逐漸在行星碎屑盤中出現,在其後的百萬年間,這些小小月亮再聚集為月球,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的期刊上。
 
修改自Rufu et. al.(2017)

多次撞擊理論不僅能說明地月系統角動量的問題,更能解釋地球與月球間化學成分的相似性,因為每次撞擊地球的角度、速率並不相同,相較於一次的大撞擊,能將更多的物質從地球拋到太空、成為月球的一部分。

根據計算,大約20次的撞擊就有一半的機會足以形成月球大小的衛星,而權威的大撞擊說,最多僅有2%的模擬產生夠大的月亮。所以,模擬大撞擊的美國西南大學科學家Robin CanupScience News表示,多次撞擊理論會是月球形成說中,最有實力的競爭者

這個學說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提出,不過當時無法得知,這樣的撞擊是否能產生充分的質量構成月球,與足夠的地月系統角動量而被束之高閣,直到強大的計算能力使得測試理論成為可能。究竟多次撞擊是否能成為月球形成的最終理論,還需要更多後續的研究支持(2)


1:大撞擊討論的是地球與火星大小的天體碰撞,而多次碰撞的對象則是質量介於月球~火星   大小的天體

2:後續的研究,包含多次撞擊學說本身:從碎屑盤加積到小小月亮的可行性,與小小月亮間合併的效率,還有在太陽系形成早期是否有夠大的微行星產生小小月亮,地球與月球間更多的化學異同都是重要的證據

原始報導

  
原始論文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地磁反轉,石筍也知道!